來記錄一下最近在思考的問題,不過雖然說是思考,其實也沒有深入探究,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幾天看到花蓮強震過後在充滿落石的山區找到罹難者的新聞,報導中使用「尋獲、脫困」這些詞,強調一家人全數回家了,讓我想起了最近在朋友推薦下看的一部動漫《葬送的芙莉蓮》(被推薦動畫但我先看了漫畫),其中一段描述魔族在襲擊完村莊後,在討論要如何分頭對付前來支援的魔法使和戰士們,提到人類的習性,總是會留下人力在村莊中看管罹難者遺體,這個行為令沒有集體概念及情感聯繫的魔族無法理解。

人類會為了讓已經罹難的一家人團圓,而動用機具在落石堆中冒著危險搜尋遺體;在漫畫描述中不惜削弱戰力,也要留下人力保護已經被魔族殺死的遺體,這似乎是人類特有的習性,在自然界中很不尋常。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看了一部很棒的電影《窗邊的小荳荳》,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動畫片,是作者黑柳徹子本人的童年求學經歷。由於活潑好動而成為問題兒童的小荳荳在原本的學校被要求要轉學,於是她來到了巴氏學園,整部電影的主軸就是小荳荳在學園中的成長歷程。

我很喜歡電影裡面的巴氏學園,校長用心愛著每一位孩子,也打從心底接納他們,花時間陪伴、等待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並且給予最真誠地肯定,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大人,尤其是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校長用巴氏學園幫這群孩子撐起了一個可以安心成長的小天地,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喜歡小荳荳身邊的大人對待她的方式,爸爸媽媽總是溫柔對待孩子,關心、信任、傾聽、陪伴以及不過度地干涉,老師和校長耐心引導著孩子們學習,告訴班級裡的大家做什麼事情都要「一起」,並將學習與日常生活做連結,不限制自發性的探索,也鼓勵各種嘗試,正因為被這樣對待過,小荳荳也成為一個懂得關懷他人的人,成為一個面對戰亂還是能溫柔待人的人。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很累,身心俱疲。

今天久違地度過毫無計畫的一天,也可以稱為耍廢的一天或隨心所欲的一天,發現自己還是時不時需要一點無社交的日子,來重新好好充電。

不過雖說是無社交的日子,卻還是從人身上獲得了力量,在吃午餐的時候收到工作上曾經有交流卻沒見過面的友人傳來的訊息,她分享了一首歌,是周深的《身邊》,說是看到歌詞想到我,我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最平凡的事要 用一生打磨」;吃飽飯後漫步去附近逛了個小市集,再進到咖啡廳讀《成為一個人》,感謝羅傑斯,他的文字總是帶給我許多力量,使我更能持續堅定自己的信念;走出咖啡廳時已經是晚上了,我臨時起意到住家附近的小河邊散步,耶誕節的燈飾已經拆除,所以散步路線也不像前幾週擠滿了人,走到了我心目中最適合放空的座位,剛好一旁有一個很有閒情逸致吹奏著薩克斯風的阿姨,雖然我們並沒有交談,大部分他演奏的歌我也叫不出名字,但有音樂聲相伴,感覺很不錯,似乎不那麼孤單了。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發現我還是無法理解好多好多事情,為什麼明明我才是那個好好對待學生的人,努力做到尊重、重視學生需求的人,把自己的課上好的人,帶著學生解決問題的人,跟學生相處的很好的人,卻要被說是異類,說是少數,說是標準特別高?

為什麼學生不能選擇用逃課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不滿?為什麼老師可以用控制學生來當成自己教得好的證明?為什麼要要求學生乖乖聽話待在教室忍受不尊重?為什麼老師可以自以為是認為自己說的話學生都要照做?為什麼總是學生要妥協讓步?為什麼比起學生的想法更在意其他同事的看法?為什麼要整節課都在教正確坐姿?為什麼要嚴格管控喝水量?為什麼要特別強調照著虛線正確描寫?為什麼明明常常為了自己卻包裝成為了照顧別人?為什麼不願面對自己真正的想法?

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收到見到一段時間沒見的友人,收到了提早得到的生日禮物,彼此交換著近況,覺得很開心。

下週我就要滿29歲了,28歲就這樣過去了,這次不想回顧去年的我寫了些什麼,就活在這個當下吧,看看現在的自己。

想著想著,臉上浮現了微笑,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我喜歡不夠完美的這個自己,因為我知道,這就是我。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無風無雨的颱風假,早上睡到自然醒,接著賴床到中午才出門去買午餐跟晚餐,從頭到尾只打算出門一次,是過得非常懶惰的一天。

下午參與了一場線上會議,跟同事和其他學校的老師討論一個有行為問題的學生處遇方式,看著行為路徑圖,圖裡包含目標行為、立即前事、遠前事、維持行為的後果、相同行為功能的替代行為和期待行為,雖然可以理解「處理一個行為」比起「對待一個人」更能具體擬定策略,也更方便統一執行,但我發覺自己已經很難只聚焦在某個行為上,也發現在分析行為功能時,若不從一個人整體的狀態來分析,且缺少同理個案本身感受的話,可能會很容易將行為功能過於簡化。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有時會感受到這個做出行為的人本身的自由意志與主體性似乎被忽略了,我認為一個人是可以在有著相同前事與行為後果的狀態下做出不同的行為,而這個差異可能跟他自身當下的感受、思想、性格與能力有關。不過當然正向行為支持計畫最終想達成的目標就是期望個案在策略介入後,能夠在相同的情境下做出期望行為,只是著重在一個行為的討論,還是讓我覺得過於簡化了一個人。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秋連假要結束了,我發現我很久沒寫日記,來記錄一下我這三天做了什麼好了。

星期五睡到自然醒之後悠閒地去吃午餐,搭配了《卡爾.羅傑斯:對話錄》跟《成為一個人》這兩本書,實在是很喜歡也很認同羅傑斯的理念,但這兩本書都需要有精神的時候認真讀,才不會走馬看花,所以這幾天雖然都有花時間閱讀,進度沒有我原本預期的多,我會繼續好好把它們讀完。

吃完午餐去科博館附近的書局晃晃,然後找個位置坐著等著進場參加天文電影賞析(這次看的是《關鍵少數》),等待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要參加望遠鏡賞月活動的小弟弟跑到我旁邊,想要跟我分享他吃到一半的蜜豆奶和月餅,非常熱情,雖然我婉拒了他,但我和他聊了幾句,聊聊中秋節的月亮會是什麼形狀、在天上飛的除了小鳥還有蝙蝠這類的話題,原本想說只能滑手機打發時間,卻非預期地交到了一個可愛的朋友,感到很愉快!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在高鐵上,回老家的路上,準備回家耍廢一個星期。

七月剛放暑假時,也有回去一個星期,後來就行程很滿,上假日班、學生考證照、新生家訪、跟朋友出遊……,就這樣度過了七月中後旬跟八月前幾天,暑假也就這樣過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果然還是得從耍廢行程開始,之後就得去參加研習,然後就是要佈置班上教室,還有幾個已經約好的小旅行,接著迎接開學日。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跟友人相約去看了《芭比》,是一部好笑的電影,用有趣、通俗的方式來探討性別平權議題,是一部好電影。

看完之後我開始回想我最後一次玩我的芭比究竟是何時,但我發現我想不起來,芭比就這樣默默地淡出我的生活。我小時候最愛的是一組唱歌芭比,由三個大、中、小尺寸的芭比組成一個唱聖誕歌的小團體,穿著晚禮服很優雅、很漂亮,當時我出於一些我已經忘記的理由,幫其中一個芭比剪了短髮,雖然剪的不怎麼好,但我還是覺得她很美(我是不會把他歸類到電影裡怪芭比行列的);我也很喜歡我的另一組芭比,是一個有著一對雙胞胎寶寶的芭比媽媽,雙胞胎寶寶非常可愛,我有一棟芭比的房子,這組芭比應該是最常住進房子裡的;但我最常玩的可能是一個跳芭蕾舞的芭比,她比其他芭比多了很多關節可以活動,可以擺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動作,很好玩。

我小時候最常玩的玩具就是芭比,對小女孩來說,芭比最大的吸引力是什麼呢?雖然我還記得我的芭比們的各種角色設定,但我覺得最大的吸引力還是「漂亮」,因為從出生開始,整個社會似乎就在告訴小女孩們,「漂亮」是一件超級重要的事(小時候聽最多的稱讚就是漂亮),而芭比的外表就是集「漂亮」於一身,所以才讓小女孩們愛不釋手。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暑假第一天,昨晚留宿在友人家中,原本預計至少要睡到9點半以後再起床,但我好像還沒有進入放假的狀態,七點多就醒了,然後因為太清醒只好認命爬起來。

不過一大早能夠起床吃吃早餐、把前一天沒看完的劇看完(昨晚在朋友推薦下,我們一起看了一齣日劇《我們離婚吧》,劇本寫得很好,雖然穿插著很多看似很不合理的片段,但卻讓劇中每個角色都更豐富、飽滿又生動),實在是很愜意的一個上午。

接著出門吃完午餐後,我就去看了綠光劇團的舞台劇《清明時節》,剛好跟我在朋友家看的日劇一樣,主角都是一對面臨外遇問題的夫妻,可以來比較一下兩個作品帶給我的不同感受。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