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幾天看到今年好多場教師甄試都取消了,雖然是為了配合防疫政策才做出的決定,但還是為正在準備教甄的大家感到可惜,可能十年過後,這些經歷會成為所謂的「想當年...」,但處於這個時刻的現在,應該只能說是水深火熱,畢竟過去一年都在為這件事情做準備啊。當在洪流中浮浮沉沉時,看不到盡頭,也靠不了岸,伴隨而來的空虛、挫敗或是失落感,可能將人淹沒。

昨天看到一個學妹在臉書上的發文,看到她在考取正式教師這一條路上的自我內心掙扎,許多對自己的檢討與失望,雖然她說想帶給他人力量,但每每看到她的發文,總是很想告訴她:「先好好照顧自己,比起否定,更要記得感謝自己做了那麼多努力。」(我先前也真的曾經私訊過她說過類似的話)。

這世界上有太多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感到非常痛苦,這讓我感到很違和,有時候我會想,會感到如此痛苦,會不會有一個可能,就是那個目標不是真正發自內心所追求的,如果找到自己內心真正最想尋求的事物,應該不會在這過程當中感到痛苦,我所指的是內心的痛苦,而不是指追求目標時所遭遇的困境及付出的辛勞,因為若是心之所向,由內心的信念所支撐的力量應該是足夠克服外在環境的磨難的。

或許我這樣的看法過於主觀也過於片面,而且很容易被認為是在否定或是看輕別人,但我只是提出我個人的質疑罷了,那個所謂的目標,究竟是發自內心所追尋,還是囿於整體社會框架下,從可能可行的道路中挑選出其中一條硬是說服自己達成呢?

長越大就越發現這個社會有好多好多不成文的規定(很多也可以說是刻板印象),這些規定其實一定程度上穩固了社會秩序,也反映了社會文化,每一個人都無時無刻不被這些不成文的規定所影響、規範著,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囝仔郎有耳無嘴」、「女生要坐好,腳開開不好看」、「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人生要有目標」、「公務員是鐵飯碗」......,這些不成文的規定是大部分人都「認定」,但卻不一定具有「認同」作為基底的,當不認同卻需要認定時,就會帶給人們焦慮、擔憂、壓抑、批判等等負面影響,而且最弔詭的是,其實這些話語所敘述的很多事情,不照做並不會影響你成長成一個很棒的人,卻讓很多人因此否定自己,更甚至造成很多悲劇,所以這些話或是想法,真的有認定的必要嗎?

但話說回來,我又何嘗不是活在這些框架下,不可否認的,有時候照著這些不成文的規定過日子,會帶來一些安全感,跟別人一樣應該就不會出錯的安全感,但那安全感並不牢靠,因為並非完全源於自身認同的價值觀,當有些規定與我的信念相左時,也曾帶給我許多挫折感,明明只是照著自己的步調活著,很多事情也就只是順其自然發展,卻發現自己好像脫離了常軌,自我否定、沮喪、羨慕接踵而至,但那又是誰的常軌?我不應該照著我的信念過日子嗎?人生不就是我自己的人生嗎?

與其向外追尋所謂的目標,倒不如跟隨著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即使最後發現內心空虛、完全無頭緒,但至少還是能感受的,就繼續過日子吧,當嘗試不同方向時,用內心去感受,總會有感受到悸動的那一刻。

或許會有人覺得我站著說話不腰疼,明明就保守的選擇了一個傳統、相對穩定的工作,看起來在社會框架下活得好好的。我得承認在考大學選擇科系時,確實沒有深究我的內心渴求著些什麼,當時的我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真正的目標,但因為每個高三生都被認為必須有一個理想校系,所以挑選了被身邊的人評論過我適合的科系做為目標,但多年後的現在,我只能說幸好我當初沒考上,不然我應該會讀得很痛苦。

放榜後我的分數比預期低,沒辦法進入我原本設定的目標,但老實說,當時的我好像也沒多傷心,所以很快就決定以分數跟對自己個性的了解選擇了特教系,原本在我的人生中,我從來沒有考慮過特教老師這個職業選項,當我進入特教系之後,我卻意外發現我找到了我真正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於是很愉快的讀完了大學,也當上了特教老師,在這部分,我真的是很幸運的,有幸體會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目標的充實與快樂。

追尋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那種感覺是很美妙的,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個節目《Super Band》,節目中每個舞台表演及歌曲都能感受到參賽選手對於音樂發自內心的熱愛與追尋,再怎麼艱辛,依舊是愉快的,由內心散發出的正能量是很能感染人的。也正是因為我有過這種追求自己心之所向的經驗,所以才會認為與其執著於某個設定的目標,卻又一直感到內心痛苦,倒不如可以試著放棄,放棄很難也讓人感到恐懼,但選擇另一條路走看看,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也可能帶來更美好的轉機,雨過天晴,才能看見彩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用心生活於是有所得
    全站熱搜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