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秋連假的第二天,沒有返鄉的我跟正好返鄉的友人相約出門,我們兩個每次出門都會不小心吃太多跟發生一些非預期購物,就是缺了一個負責阻止的人,但我們樂在其中而且樂此不疲,午餐、逛街、下午茶,這些大概就是我們相聚的固定行程,過了好像沒幹嘛但感到充實的一天,正是現在的我需要的假日行程。

出門在外的許多時刻,無論是尋找吃飯的地方(沒有訂位的我們找了第四間餐廳才順利不用候位吃到飯,本來要吃早午餐直接改吃午餐)或是逛街,我默默覺得這世界彷彿已不存在疫情,當然每個人臉上還是戴著口罩、身上或是每家店還是必備消毒酒精、進入每個地方還是必須掃描QR Code、餐廳內用座位還是必須使用隔板,但只要能無視這些事情或是不感到困擾,就與印象中的日常無異,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再次感受到人們的活力。所以應該說,與印象中日常無異的其實不是生活,而是人們的心情,當大家接受疫情影響生活這個現實後,改變對日常生活的定義,負面情緒似乎也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平常心回歸。

過完與友人相聚一天後,在一個習慣熬夜的我們已崩壞的早睡價值觀看來算是早的時刻入睡,今天早晨起床後看到深夜未睡的友人分享給我的一篇文,叫做「母胎單身的第二十九年」,PO文的人是一個二十九歲的單身女子,她說跟朋友討論導致自己母胎單身的原因是因為她太無聊且不會撒嬌,講了很多年紀變大帶來的轉變,然後最後對於母胎單身還是嘆了一口氣。我也把下面的留言滑了一遍,大致上就是都對母胎單身這件事抱持著負面的態度,有同樣身為母胎單身者的互相取暖或是分享怕被嘲笑的擔憂,也有人對於找不到交往對象這件事表示不解,更有人開始檢討單身女性的個性或是長相。

所以到底為什麼沒有交往對象這件事會讓人焦慮?是因為自身的原因呢?還是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

身為一個正在度過母胎單身的二十七年的女子(再過幾個月我就滿27歲了),我覺得很多時候大部分的焦慮是來自於外在,進而影響到對自身產生質疑。現在的我對於母胎單身這件事完全接受,一點都不困擾,因為我了解到一件事,這個事實是我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既然我不想改變我的選擇,那就接受後果,就只是這樣而已。

況且我覺得我很好,完全沒必要焦慮或檢討自己,或許也可以說是自我感覺良好,但至少我身邊的人都對我很有信心,大家都覺得我沒問題,絕對交得到男朋友(雖然說這句話我已經聽了十年)。不是封閉、拒絕或是恐懼,只是活著活著,更加覺得很多事可以抱著期待,但不需要勉強,也不想要刻意追尋,船到橋頭自然直。

在早晨時分走出家門,明媚的陽光及藍天讓人心情愉悅,找了一間在附近但從沒來過的咖啡廳,邊吃著早午餐邊打這篇文章,開啟我新的一天,是個悠閒的好開始,至於今天接下來的時間會發生什麼事,我也不知道,但我還是期待的,能夠感受著這一刻並對下一刻感到期待,應該就是有好好活著的證明吧。

最近又跟同事聊到年紀這件事,因為我在學校算是資淺的老師,平時比較常往來的同事也都比我大至少7歲,也有比我大10多歲的,但很多同事都看不出年齡,當時我們聊到感覺學校老師有兩種,不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很多,不然就是明明年紀不大但看起來比較老。我後來思考了一下,大概跟一個人的心態有關吧,我發現很多對教學依舊保持著熱忱、很積極創新且對於生活有熱情的同事,常常都看起來很凍齡,顯得年輕;而許多制式化、缺乏彈性及教學熱忱的同事,就容易顯得比實際年齡老。

所以說,人們追求年輕的初衷應該是對於保持年輕的心態的渴求,相由心生,當心態年輕,自然也就看起來年輕了。但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的追求逐漸變質,轉而追求外貌的年輕,於是醫美氾濫,臉或許是年輕了,但心呢?

對於生活時刻感受、體會並期待,或許就可以持續保持所謂年輕的心態,於是年紀就只會是個既定的事實,定義著活在這個世界的年數,但不定義我應該怎麼活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閒來無事聊個天
    全站熱搜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