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禮拜的語文課與學生共讀了一篇《窗外的一抹陽光》,內容是在說有一個高一女生茹蘋與爺爺的感情很好,平時爺爺常說自己年紀大了,總有一天會離開人世,茹蘋總是習慣躲避這個話題。

有一天爺爺因為跌倒昏迷而住院,在爺爺住院的過程中,茹蘋看到了雙人病房裡的另一位病人,在十年前病倒後,就必須插著鼻胃管進食,且生活的大小事皆無法自理,看了覺得十分不忍心。

後來醫生告知爺爺罹患了癌症末期,家人都很震驚及哀傷,茹蘋的爸爸有點無法接受,奶奶則是維持理智,並希望治療方式能以爺爺的意見為主(選擇手術或是安寧照護等)。

這篇文章要引導思考的話題就是「面對臨終」,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正在活著的人有死去過,人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臆測,人是一種向死的存在,但人們總是忘記死亡隨時在身邊的事實,可能會去做很多危害自身生命的事(如:飆車、吸毒、鬥毆等……),到最後才後悔人生無法重來。唯有凝視死亡,才更能珍惜生命,為自己的生命開展意義,好好的活著。

另一個要討論的議題就是要好好的死去,也就是關於病患本身能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讓每個人都能安心自在地走到生命最後一刻。閱讀完文章及引導思考的部分後,因應這個主題,我讓同學看了一段柯文哲的TED演講,講題是「生死的智慧」(https://youtu.be/N0zhdMwD2Z8),他講述了自己在擔任醫生時的幾例使用葉克膜才得以維持生命的病患,並帶到自己從醫的心路歷程轉變,十分精采的一段演講,我在看影片時有搭配講解,發現同學們都聽得非常認真。

有同學將今天的課程內容連結到自身經驗或是感受,靜靜想起前陣子剛過世的阿公臨終的模樣:「阿公沒辦法自己呼吸了 可能沒辦法了」;阿杰則是對於如何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感到迷茫無措:「有一點悲哀 不曉得活著想要做的事情 還沒完成的事情」;相較之下,草方哥顯得很坦然自在:「挖活著都十分珍惜每一刻喔」。

有人從文章及演講的內容受到啟發,總是很想做回小男孩的威廉說:「我就是逃避大王 生老病死必須重新接受才行了 這樣我才能活出自我」;威廉的好朋友Elle也認為自己總是逃避:「我是一直逃避面對 沉溺於自已受到的折磨 但我覺得柯文哲說的對 要持續維持對人世的熱情是最難的 要好好思考」;九日郎則對於生命的另一種詮釋角度很感興趣:「生即是追尋生的過程 我覺得這堂課很受用 謝謝老師 我得深思一下了」。

也有人決定要更認真投入生活,活在當下,軒仔提到了死亡的無常:「我覺得我不該再浪費生命 因為死隨時會到來 我應該好好過日子 加油軒仔」;阿賴則是希望自己能更進一步深思:「我就是活在當下的代表 只不過我沒有想過要怎麼活更好 可以想一想了」。

最後兩位同學認為面對生與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Ellen深思熟慮後做出回應:「我覺得生與死的問題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喔 確實要承認終有一死 才能好好活著 活出自己的生命歷程 我不怕死 只怕我活得不盡興 沒有完成這生的課題是最讓我擔憂的 死不足為懼喔 我只想要多感受這一生能帶給我的東西 加油Ellen」;佩佩貓點出逃避並無法消弭存在的事實:「我不想面對生死 但生死並不會因此不存在在我生命中 唯有坦然面對 才能持續好好活下去」。

每個人都終將死去,但沒有人是為了死而生,都是為了生而生,於是比起恐懼、擔憂死亡,不如先在還能好好活著的時候,好好活著。

但就如同有些同學所說的,究竟要怎麼活著才叫做好好活著?這個問題如果只用想的,很難;如果都不想,也很難;如果決定只聽別人的,會更難。

我覺得要能好好活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並記下內心特別感受到起伏的時刻,無論那是開心、憤怒、悲傷或是喜悅,都是人生中專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

若是可以持續感受自己的感受,並且試著思考生活中引發各種感受的人、事、物對於自己的意義,再加以考量身邊一同生活的他人的感受與意見,最後才會做出最符合自己內心意向的選擇和行動。

如此一來,無論活成什麼樣子,都是有意義地活著,至少活成了自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光輝歲月
    全站熱搜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