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記錄一下最近在思考的問題,不過雖然說是思考,其實也沒有深入探究,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幾天看到花蓮強震過後在充滿落石的山區找到罹難者的新聞,報導中使用「尋獲、脫困」這些詞,強調一家人全數回家了,讓我想起了最近在朋友推薦下看的一部動漫《葬送的芙莉蓮》(被推薦動畫但我先看了漫畫),其中一段描述魔族在襲擊完村莊後,在討論要如何分頭對付前來支援的魔法使和戰士們,提到人類的習性,總是會留下人力在村莊中看管罹難者遺體,這個行為令沒有集體概念及情感聯繫的魔族無法理解。

人類會為了讓已經罹難的一家人團圓,而動用機具在落石堆中冒著危險搜尋遺體;在漫畫描述中不惜削弱戰力,也要留下人力保護已經被魔族殺死的遺體,這似乎是人類特有的習性,在自然界中很不尋常。

我觀察我養的螞蟻,如果有工蟻壽命將盡,通常會自己走出蟻巢等待死亡,如果是在蟻巢內死亡,同伴發現死亡的工蟻時,會馬上拆解或是搬移至固定的垃圾區,並不會搬回家,我想在野外的螞蟻們也是一樣,如果外出覓食時沒有返回,也不會有其他螞蟻去找回牠們的遺體。

其他動物似乎也都是這樣,可能有些動物面對同伴的逝去也會表現出難過的模樣,但並不會執著於帶回及保存遺體的完整,更別說舉辦葬禮了,相較於其他動物對於生命消逝的坦然,人類的儀式感顯得特別不自然,人類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究竟是為什麼呢?

但這其中讓我感到最有矛盾感的部分是,看似對同伴逝去沒有感情、對遺體沒有執著的動物們(例如:螞蟻),往往在活著的時候比人類更加具有集體意識,也更懂得互助合作。

人類會特別保存遺體的完整、舉辦葬禮來悼念,看起來情感連結特別深厚,但活著的人們卻不斷互相傷害,每天看著人們在努力尋獲地震罹難者的同時,也看著性犯罪、食安問題的新聞接踵而來。

暴力、欺騙、歧視、衝突充斥人類社會,社會階級、世代、性別、政治理念、宗教、國家種族之間的對立無處不在,為什麼總是要「死者為大」?為什麼活著的時候不好好相處?究竟是為什麼呢?

有沒有可能,每一隻螞蟻死掉那一刻其實是想著:「我這一生活成了一隻真正的螞蟻。」同伴們路過也會想:「牠這一生活成了一隻真正的螞蟻。」於是死而無憾。

當活著的時候好好和諧相處,好好活著,是不是就能更坦然接受死亡?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確定自己身為人類,活成了一個真正的人,同時也能確定每一個別人也都活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